市场潜力巨大 国产MRI产品市场份额待提升

 
 
    磁共振成像(MRI)被誉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皇冠上的明珠”。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底,全球MRI市场规模将达到117.259亿美元。
 
    阿波罗登月计划催生MRI
    194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Felix Bloch教授和哈佛大学Edward Purcell教授同时独立发现了磁共振现象。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发了一种增强图像质量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月球照片进行计算机处理。这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被用来成像和增强影像质量),进而催生出MRI技术。
    1977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Raymond Damadian团队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身MRI设备,并取得了第一幅横断面质子密度图像。Damadian将他的成像方法命名为场聚焦NMR或FONAR,并成立了第一家生产临床MRI设备的公司。
 
    FLASH技术助力MRI飞速发展
    1977年进行的首次人类磁共振扫描,耗时近5小时才生成影像。这对于医学诊断来说显然太慢了。为了提高速度,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生化研究所的Jens Frahm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快速低角度曝光(FLASH)技术。1985年,他完善了FLASH技术并申请了专利。FLASH将MRI扫描时间缩短至几分钟,扫描速度大幅提高。MRI生产厂商在FLASH技术发布后的几个月内就采用了这项技术,全球MRI装机量大幅度增长。
    2010年,Frahm提出了FLASH2,将FLASH原理与现代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高达100帧/秒的记录速度,将MRI从摄影转换为视频。FLASH2目前正在德国、英国和美国接受临床测试。2018年,Frahm因发明提高MRI成像速度的技术获得了欧洲发明家奖。
 
    国产产品如何提高市场占有率
    截至2017年底,国内MRI配置以1.5T磁共振为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MRI设备全国保有量8289台(不含军队),相比2016年增长13.4%。虽然保有量呈增长态势,但我国MRI设备53%是进口设备,本土企业境内生产占比只有27%。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底,全球MRI市场将有百亿美元容量。
    2018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2018-2020年大型全国医用设备配置规划》,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9846台内,其中新增4451台。政策东风之下,国内MRI企业怎样在全球MRI市场中多分几杯羹?
    一是实现技术突破。目前国产超导磁共振整机厂家有东软、朗润、联影、奥泰、安科、万东等,其中只有联影和奥泰使用自研磁体。
    二是致力技术创新。MRI设备主要由主磁体、梯度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系统和其他辅助设备等组成。超导磁体需液氦保持超导环境,液氦费用高;需不断电运行;年修护费用高于 30 万元。2018年,通用、飞利浦和西门子三家公司相继推出了少液氦的超导磁共振。2019年,国内的鑫高益推出了一台100%无液氦超导磁共振。
    三是加强售后服务。目前,基层医务人员在使用MRI设备上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MRI设备临床应用领域亟须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建议企业在拓展基层MRI设备市场的同时,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
 
(摘自中国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