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眼科医生提到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时,很多患者会联想到刺眼的光束和潜在的风险,甚至产生抗拒心理。但事实上,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眼底疾病的“利器”,帮助无数患者保住了视力。
认识技术原理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一种利用高强度、高聚焦的激光束,对视网膜特定区域进行“精准烧灼”的微创治疗方法。该项技术的原理类似于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点燃纸张——激光通过眼球的屈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等),精准聚焦在视网膜的病变部位,通过热效应使局部组织发生凝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与传统手术相比,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不存在手术切口。患者在接受该项技术治疗时,全程在表面麻醉下进行,几乎不会感觉到剧烈疼痛,术后恢复也比较快。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适用于以下眼底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是该项技术常见的适应证。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血管受损,出现微血管瘤、出血和新生血管。激光可以封闭异常血管,减少渗漏,降低出血风险,防止病情加重。
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像一层薄薄的 “感光胶片”,一旦出现裂孔,玻璃体里的液体就可能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脱离。激光可以在裂孔周围“焊”上一圈凝固点,防止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引起视网膜出血、水肿,激光能减少视网膜的耗氧量,降低新生血管形成的风险。
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较薄,容易出现变性区或裂孔,激光可以预防性凝固这些薄弱区域,降低视网膜脱离发生的风险。
了解治疗过程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过程并不复杂,全程通常需要10~30分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术前准备:医生先为患者散瞳,以便更好地观察眼底;然后滴入表面麻醉眼药水,减轻眼部不适;最后患者戴上特制的接触镜,帮助激光更精准地聚焦在眼底。
激光治疗:患者坐在激光仪器前,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眼底,瞄准病变区域后启动激光。治疗时,患者可能看到闪烁的光斑或感受到轻微的刺痛感,但通常可以忍受。医生根据病变范围,在眼底打出多个均匀的激光点,这些点会形成微小的凝固斑。
检查确认:治疗结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视物模糊或眼前黑影,这是正常现象,一般几个小时后逐渐缓解。医生会检查眼底,确认治疗效果后,告知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术后1~2周内避免进行跑步、跳绳、提重物等剧烈活动,防止眼部压力骤升;保护眼睛,适度用眼,不揉眼睛,防止角膜损伤;遵医嘱用药,减轻炎症反应;定期复查眼底(通常在术后1周、1个月复查),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另外,如果患者术后出现视力突然下降、眼痛、眼前黑影加重等情况,需要立即就医,排除并发症。
走出认知误区
很多人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其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误区一:激光会损伤视力。激光的能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虽然患者在治疗后可能出现短暂的视力波动,但绝大多数患者的视力会保持稳定或有所改善。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周边视野轻微缩小,但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误区二:激光可以“治愈”眼病。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本质上属于“预防性治疗”或“止损治疗”。激光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病变发展,而不是逆转已经受损的视力。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即使进行了激光治疗,也需要长期控制血糖,定期复查,才能维持视力。
误区三:一次激光就能“一劳永逸”。部分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激光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具体治疗次数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决定。
对于需要激光治疗的患者来说,及时治疗远比恐惧更重要,拖延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失明等不可逆后果。因此,糖尿病、高度近视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及时发现眼底病变。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