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两部委项目齐开局!产医协同,生态升维
伴随着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与创新链加速渗透融合,我国高端医疗装备正从单点技术突围迈向系统生态重塑的新时代。
近期,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推动下,联影集团携手数十家医院共同开启六项高端医疗装备应用推广项目。
其中,联影医疗作为牵头生产企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牵头医疗机构的三大“两部委”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相继启动,产医协同加快构建围绕高端医疗装备的“临床验证-标准建立-产业升级”新生态。

3月28日,由工信部和国家卫健委联合推动的“高端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PET/CT)推广应用项目”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启动。该项目旨在深化医疗机构与医疗装备生产企业协同创新,加速我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化进程,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并着重提升基层诊疗能力。近年来,联影医疗与中山医院紧密合作,实现了国产PET/CT和PET/MR的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PET/CT设备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开展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攻关和新一代高端核医学影像装备研发。目前,我国人均PET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国产高端医疗装备的推广应用,预计未来我国医疗机构的PET/CT装机量将以每年百台以上的增量持续提升。 为加快这一增长趋势,“高端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PET/CT)推广应用项目”正式启动。由中山医院作为牵头医疗机构,联影医疗作为牵头生产企业,联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实施。 “11年前,我们和联影开始合作,布局了一批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项目,包括装备应用、维修和更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介绍。在多年合作过程中,双方形成了“中山—联影”产医融合创新模式,由医院“出题”、企业“答题”,通过核医学科等科室医生、技术人员与企业工程师团队之间的一次次合作研究,国产医疗影像设备的质量越来越好,临床接受度越来越高。 近年来,联影医疗已陆续推出多款行业领先产品。其中,2米PET/CT“探索者”(uEXPLORER)的问世让人类第一次直接观测到药物在全身流动、扩散和代谢的全过程,被誉为探测人体的“哈勃望远镜”,为癌症精准诊疗、脑科学研究、新药研发提供了利器。作为联影分子影像的技术标杆,uMI Panorama 系列已进入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可完成超高质量的PET/CT图像采集,实现微小病灶检出和精准定量分析。该系列产品还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采集、重建、后处理等工作流,能满足多样化的临床和科研需求。 这些突破为“全自主可控国产高端PET/CT推广应用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介绍,这个项目聚焦国产高端PET/CT设备的临床验证与产业升级。通过物理性能测试、临床应用数据采集和全生命周期追踪,项目将形成国产PET/CT设备评价规范,建立覆盖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操作流程等关键指标的标准化体系,推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的创新和应用。 为满足基层诊疗需求,这个项目特别设立了基层赋能专项,计划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三甲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实时联动。中山医院还将开展核医学专项培训,建立覆盖设备操作、质控管理、辐射安全的标准化培训体系,切实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不会用、不敢用”的难题。 近期,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健委的联合推动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联影医疗作为牵头主体,携手北京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正式启动高端磁共振临床验证与推广计划,标志着我国在医学影像装备"自主创新-临床评价-产业升级"全链条建设上进入实施阶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任袁慧书对项目进行了详细阐述:该项目将通过“应用示范、临床评价、迭代升级、辐射推广”的闭环流程,对联影的高端3.0T磁共振与5T全身超高场磁共振进行系统性评估,重点从技术特性、临床应用水平和卫生经济学三大维度展开评价,最终形成国产高端磁共振的应用标准与规范。评估结果将直接反馈至联影医疗研发团队,为其技术改进与产品升级提供依据。 此外,项目还将通过跨医院临床交流、标准化操作培训等方式,提升国产设备的应用水平。她表示,本次项目将进一步推动国产设备性能提升,也为检查标准的规范化及推广应用做出重大贡献。 作为国产高端磁共振领跑者,联影以技术、应用、产业三维突破重塑行业格局,提升基层设备应用水平。此次两部委项目将加速构建磁共振临床评价"中国标准",为全球创新提供范本。未来将持续深化医工协同创新,以技术突破与临床价值双轮驱动,推动国产装备迈向全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