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活检为肿瘤精准诊疗提供新选择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肿瘤早筛早诊的观念和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与传统肿瘤筛查技术相比,液体活检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进展与转移、异质性与耐药性以及预后评估等领域可发挥重要的协助作用,未来有望成为肿瘤精准诊断与治疗的突破口。

        认识液体活检技术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检测手段,是提取人体中的非固体组织样本进行检测。肿瘤细胞在发生凋亡或转移等过程中会将携带肿瘤相关信息的小分子物质(如DNA、RNA等)释放到体液系统中,通过检测这些标志性分子,可以发现肿瘤的早期发生或复发、辅助诊断分型、合理进行治疗方案调整等。

        广义的液体活检包括对血液、尿液、唾液等所有体液以及粪便的收集和检测。主流液体活检检测对象主要为体液标本中的核酸、细胞和外囊泡,其中核酸指游离DNA(cfDNA)、游离RNA(cfRNA)和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RNA(ctRNA);细胞指循环肿瘤细胞(CTC);外囊泡指含有小RNA、mRNA和DNA的细胞外囊泡,包括外泌体。

        液体活检的前提是找到有“意义”的微量小分子物质。以ctDNA为例,实验室常用的ctDNA检测技术包括扩增受阻突变体系、二代测序、数字PCR和核酸质谱检测等。检测时,根据肿瘤的具体发生部位、转移情况的复杂性、不同体液标本的特征,优先选择液体活检靶标容易检出部位的标本(详见表)。其中,血浆ctDNA样本因适用于检测多种来源的肿瘤,已应用于对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的液体活检。

        需要注意的是,体液中存在较强的背景干扰,加之液体活检的信息源极其微量,易在分析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液体活检对分析全过程的要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标本预处理步骤时,需避免背景细胞或核酸对CTC和ctDNA产生稀释作用而引发的假阴性结果。

        液体活检的应用与发展

        液体活检技术应用主要历经了4个阶段:科学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前)、科学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产业成长期(2000年至2010年)、产业爆发期(2010年至今)。在我国,2018年,国家药监局首次批准血浆EGFR基因突变检测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评估,标志着我国液体活检技术应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Grand View Research发布的研究报告称,2020年全球液体活检市场规模为70.3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以13.5%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大。此外,由于全球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加之对快速、微创诊断测试的需求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液体活检市场的增长。而在各类检测技术中,二代测序技术应用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73%以上,且在预测期内将始终保持主导地位。该项技术可检测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的各种突变,并检测治疗后可能存在的耐药性问题。

        截至2021年,全球有超过40家企业活跃在液体活检诊断和测试市场。其中,北美地区因拥有更加庞大的资金投入以及更多驻足本地进行开发测试的生物技术公司、行业技术协会等,区域市场蓬勃发展,GRAIL、Guardant Health、Foundation Medicine、PGDx、Twist Bioscience等企业已经逐步成长为全球液体活检头部企业。

        液体活检在肿瘤早筛、诊断分型、早期复发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技术不断改进、成本不断降低,未来必将惠及更多患者。但与此同时,液体活检仍然存在未突破的局限性,是否能广泛应用于临床还需进一步探索。在技术层面,液体活检不同平台差异较大、生物信息分析方法不统一、检测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影响了液体活检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在临床层面,有关癌症早期诊断、治疗监测等相应的临床有效性研究仍然较为匮乏,未来,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以克服重重障碍。

(摘自中国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