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
麻醉起源于古代应用鸦片、大麻、曼陀罗等天然植物药物镇痛,到18世纪,乙醚等全身麻醉成功地应用于外科手术,进入20世纪50年代,在临床麻醉学发展的基础上麻醉的工作范围与领域进一步扩展,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提高,麻醉操作技术不断改进完善,麻醉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迈进了现代麻醉学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在出现了大量专职从事麻醉专业的人员,由于麻醉工作范围与领域的扩展,麻醉学又分支出亚学科,随着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麻醉学的现代化。
现代麻醉学包括了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急救复苏以及疼痛治疗几个方面,而其中的临床麻醉在医学中的使用量是最大的。临床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部分,早期的全身麻醉是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肌内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致使患者意识消失而周身无疼痛感觉的过程。由于静脉、肌内注射或者直肠灌注进入体内的方法对人体的影响较大,因此,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吸入麻醉的方法。
麻醉过程
吸入麻醉为保证安全,采用麻醉机对患者的麻醉进行管理,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麻醉诱导?让手术患者由清醒转为睡眠状态。麻醉医生会给患者静脉注射全身麻醉药或者吸入麻醉气体,患者在给药后3~5分钟便意识消失,由清醒进入睡眠状态。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由于没有意识、全身肌肉松弛,患者丧失呼吸的力量,自主呼吸通常会消失,因此在患者进入全麻状态后,麻醉医生会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即在喉镜等插管器械的辅助下把一根气管导管经患者的口腔或鼻腔插入患者的气管,气管导管的另一端连接麻醉机,由麻醉机通过气管导管给患者输送氧气,帮助患者呼吸。
麻醉维持?麻醉医生会通过麻醉机给患者持续吸入麻醉气体,或通过静脉通路持续输注麻醉药物,使患者持续处在麻醉状态。此时就可以开始手术了。整个麻醉维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手术时间的长短。
麻醉苏醒?手术结束后患者即进入麻醉苏醒期。随着患者体内麻醉药物的代谢排出,麻醉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麻醉药物体内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患者就可以恢复自主呼吸,意识也会清醒,此时麻醉医生会将气管导管拔出,继续给患者面罩吸氧,并吸除口腔分泌物。当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意识完全清醒,辨知能力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时,即达到了麻醉苏醒离室标准,便可以返回病房。
麻醉机
麻醉机是一种将麻醉和非麻醉气体提供给患者的设备。现有的麻醉机大多配有液体麻醉药物蒸发器(蒸发罐),它能混合供给或使用几种气体(氧气、氧化亚氮、空气)。蒸发罐能将液体麻醉药转变为蒸气与氧气混合,随气体提供给患者。患者吸入的麻醉混合气体通过患者的呼吸系统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起到麻醉的作用。
由于大多数麻醉药本身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和升降血压等作用,再加之在麻醉的过程中易出现麻醉并发症及意外,因此需要在麻醉的过程中使用麻醉机本身自带的呼吸器来辅助控制患者的呼吸,同时需要对患者的生理参数进行监测。现代麻醉机除了能进行麻醉以外,还能监测到患者的呼吸参数,高档的麻醉机还能同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具有用一台麻醉机完成从麻醉到监测患者的麻醉情况的完整功能。
麻醉机的分类
按功能多少、结构繁简可分为全能型、普及型和轻便型麻醉机。
全能型麻醉机?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电子或者电脑控制,有监测系统和报警系统。
普及型麻醉机?具备基本和重要的结构和部件,有基本的功能和安全保障系统。
轻便型麻醉机?具备麻醉机基本功能,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可用于救灾现场或者战地医院。
按流量高低可分为高流量麻醉机和低流量麻醉机。
高流量麻醉机?输出气体的流量为0.5升/分钟以上。
低流量麻醉机?输出气体流量0.02~0.03升/分钟。
按使用对象可将麻醉机分为成人型、小儿型和成人小儿兼用型。?(未完待续)
(摘自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