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珺女士出席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以国际创新助健康未来

        

        1月27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GHIC)主办的首届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在北京举办。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女士应邀出席,并发表了“国际视角下的医疗创新发展新格局”主题报告,与来自政产学研医各界的创新领导者,分享全球创新趋势,共话健康产业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张珺表示,过去七八年来波士顿科学与清华工研院、GHIC通力合作,加速推动医疗卫生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医工转化项目的孵化进行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探索,未来波士顿科学还将继续坚定地与双方携手,并同本土生态圈伙伴一起努力,为建设卫生健康共同体而奋斗。



        作为一家以创新为根基的公司,张珺表示,波士顿科学一直遵循“有效创新”理念,不仅关注临床需求,更注重对卫生经济学和医疗系统的价值,站在社会和经济价值的角度去思考医疗创新的意义,这也是波士顿科学“为生命创新”的内核。从全球健康产业发展创新的视角,有哪些新的趋势正在涌现,张珺也总结分享了当前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正在经历的五大变革:

        首先是探索一站式方案,打造全病程管理。顾名思义,一站式方案就是指在一台手术中完成多种治疗操作,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时间和病痛,同时降低耗材使用。面对日益高发而沉重的房颤疾病负担,波士顿科学已在一些医院试点在房颤消融术中进行左心耳封堵手术,预防血栓脱落进入脑血管,达到既是治疗又是预防的“双保险”效果,实现“治疗效果1+1>2,治疗费用1+1<2”。
    
        其次是着力创新,为医疗生态带来价值。波士顿科学的“有效创新”观念,与当前医疗生态倡导的价值医疗不谋而合,都是关注医疗系统的整体效率。比如,波士顿科学推出的房颤脉冲电场消融(PFA)技术,就是对传统消融疗法的革新,不仅使房颤消融的有效性得以提升,还将平均消融时间大幅缩短至30分钟左右,提高了导管室使用效率和医院的运营效能,简便的手术操作还有利于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助力房颤治疗的普及。

        第三是药械跨界组合,推动疗法创新。以波士顿科学的钇-90原发性肝癌疗法为例,这项全球首款获得FDA批准的放射性微球技术,能将钇-90放射性元素通过玻璃微球的载体,经过介入手术精准推注到目标肝癌组织。相较于传统的放射性化疗,这项创新技术不仅手术过程非常短,而且能做到精准治疗,减少对正常肝组织和毗邻器官的损伤,是药械组合的典范。

        第四是建立全球化视野,促进健康公平和可及。张珺表示,卫生健康是民生大计,医疗创新的真谛是为了普惠大众,为全世界病患服务。为了更好地实现医疗健康公平,波士顿科学与医疗机构和政府合作,聚焦医疗资源覆盖不全的群体,为他们提供平等获得治疗的机会。

        最后是拥抱AI与数字创新,赋能全产业发展。张珺提出,数字化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场景有多个维度。比如波士顿科学的心衰诊断技术,通过植入设备让医生能更早预测到病人心衰的发生,提前进行风险管控。此外,波士顿科学与数据公司Truveta合作也是数字创新的范例,通过对2000多例肺栓塞病患的追踪,比较了接受波士顿科学超声溶栓系统或传统机械血栓切除治疗后的安全事件,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洞察。

        当下,中国已成为全球健康产业增长的新引擎。特别是从卫生支出的绝对值看,过去十年中国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全球的贡献举足轻重。张珺指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潜力无限。设备和技术创新、数字医疗、生物技术的进步和监管支持等多领域的创新,共同成为中国健康产业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放眼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还将如何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持续引领?

        对此,张珺也谈到了自己的几点思考:首先要加强跨界的融合,实现多方合创共赢。其次要促进人文交流,推动“在地国际化”。去年波士顿科学将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CRF)的血管超声影像培训项目首次引入中国,让更多中国医生实现了在本土学习国际顶尖临床技术的愿望。此外,还要优化创业生态,利用好中国的创新人才红利。去年波士顿科学以5亿多美金入股国内先瑞达公司,不仅给予先瑞达的创新人才更多回报,也在助力先瑞达的优秀产品技术开拓全球商机。同时,中国企业出海要练就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让更多中国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让中国的好技术服务于全球病患。

(摘自波士顿科学公众号)


`